立即注册 登录
紫雨轩 返回首页

KUNLUN的个人空间 http://ziyuxuan.net/?163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【昆仑】台湾蔡英文“蔡”姓始祖与大陆中原“祭城”(四)

热度 2已有 1047 次阅读2016-5-13 09:24 |个人分类:华夏历史文明传承|系统分类:历史文化| 蔡英文, 台湾

      台湾蔡英文“蔡”姓始祖与大陆中原“祭城”(四)

   (接前文)(七)蔡国“蔡水”发源于上游郑州、开封之地。
    古代的“蔡(祭)水”,自郑州荥阳流经中牟、开封、尉氏、扶沟、西华、淮阳入淮水,并与郾城、西平、商水、上蔡等地之水有交汇,被后人称作“沙河”、“蔡河”等。“蔡河”的上游,是上古时期共工、大禹和战国时期魏国治理的“鸿水(沟)”和“荥水”。西汉时称“狼汤渠”,魏晋时通称“蔡水”,为南北水运要道,唐末堙废。五代和宋朝年间,均曾大力疏浚,导鸿沟、即汴水入蔡水,又称“闵河”、“小黄河”等。
    此水还自新郑引洧水(今双洎河),东北流经尉氏西,与中牟之水相通。此水流到宋都开封外城南垣广利水门入城,折而由普济水门出城南流,经通许、扶沟、太康、宛丘(今河南淮阳)等地,至今河南沈丘槐店镇注入沙颍河;此水又曾在长葛县境内开渠,将洧水上游与南面潩水(今潩水河)接通,补充闵河、蔡河水源,水量大增,舟楫相继,商贾毕至,促进了宋都开封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。
    由于蔡水上游郑州“祭城”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后被周成王封给周公旦第五子“祭伯”,建“祭国”,即“祭伯国”,以更好地拱卫西周东都雒邑。对此,《郑县志》记载:“祭伯城在郑东北十五里,周公第五子所封地”。[37]西周时期爵位分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,周公旦第五子爵位为伯爵,故称“祭伯”,其封地也被称作“祭伯城”、或“祭城”,后人以“祭”为氏。由此,也印证了“蔡叔度”最早被称作“祭叔度”的历史可能性。
    到了周昭王、周穆王巡守中原时期,“祭伯”后裔被封为公爵,史称“祭公辛伯”、“祭公谋父”。晋代学者孔晁所注《逸周书·祭公》认为:“祭公,周公之后,昭穆(西周宗庙制度)于(周)穆王,在祖列。”[38]文中“穆王”,就是战国魏国编撰竹简《穆天子传》[39]中,记载巡游郑州圃郑(圃田、原圃)、荥水(泽)、祭(城),新乡燕然山、弇山、崦嵫山,开封雀梁(梁沟、蔡水)、范宫(台)、邴(启封)、中牟北部昆仑山,祭祀河神、后稷、黄帝、夏启,拜访西王母,打击东夷羽人的周朝第五位王,即“穆天子”姬满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郑州、开封昆仑山江河淮济位置参考图
    这说明,直到蔡叔度百年之后的周穆王时期,受封于郑州“祭城”、“祭国”的“谋父”,仍被称作“祭公”,后人也以国名称为“祭”氏,今为“祭”姓;也说明,西周初期封地在“祭城”的蔡叔度,本应称作“祭叔度”之说是有据可依的。
    三、河南上蔡“蔡”姓向江南、台湾迁徙之路。
    (一)“蔡”姓始于河南上蔡。
    关于蔡仲胡的封地,历史上也有不同理解和记载。
    如有史典记载:蔡叔所封,圻内之蔡;蔡叔居上蔡。我们认为,前者所指为蔡叔度最早所封商都王畿之内卫地之“祭”;后者是指蔡叔度被囚禁和去世的古蔡水上游郑州之“祭”。因为郑州“祭城”在古蔡水的上游发源地,本应称作“上祭”。这就是后来“上蔡”地名出现的根本原因。
    若说蔡叔度被封到古蔡水下游的河南“上蔡”,则与前面的史料分析和历史传承不符。但是,蔡仲胡被封“蔡侯”、建“蔡国”之后,完全有可能把父亲灵柩自郑州“祭城”,即“上祭”,迁徙到古蔡水下游的封国“蔡国”,重新进行安葬,以实现《史记》记载蔡仲胡“以奉蔡叔之祀”的目的。同时,后人也把郑州“上祭”地名,传承并改称为“蔡国”的“上蔡”。
    事实上,河南上蔡古“蔡国”确有蔡叔度的陵墓存在,位于蔡国故城西两公里处,至今墓高10多米,墓前有《蔡叔度之墓》、《重修蔡国始祖蔡叔度墓记》、清代《蔡叔度墓记》等石碑,记载了蔡侯封国的历史。而蔡叔度儿子、蔡国国君蔡仲胡的陵墓也位于蔡国故城东北隅约500米处,至今墓高4米,墓前刻有《蔡仲之命》、《蔡仲之墓》等石碑三通。蔡仲在家族处于最低潮的时候,励精图治,效忠周王族,为蔡氏立国590多年的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,给后人留下一个精明强干、秉节持重、道德贤明的正面历史形象。
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河南上蔡古蔡国蔡叔度陵墓图
    再如有史典记载:蔡仲胡徙居新蔡;蔡仲之所封,淮汝之间。我们认为,前者最早所指应为蔡仲胡受封新建的“蔡国”,也称“新蔡”。后来,“蔡国”再次向蔡水下游迁徙时,沿用了“新蔡”之名。据辞书之祖《尔雅》记载:“淮水为浒,然淮水与澧水同源俱导,西流为澧,东流为淮。”[40]河南项城境内的“虹河”为“汝水”故道,古代为“淮水”流经的区域。
    据南朝史学家裴骃《史记集解》引东晋著名经学家徐广云:“‘雒,一作淮’。指淮阳国,地在今河南东部茨河上游南北一带,都于陈,在今河南淮阳县。”[41]这进一步说明,古“淮水”,可称“雒水”、即“洛水”,本是商代之前洛龟背书的古蔡水、沙水、鸿沟,而不是东都成周建成之后,殷商顽民传承去的“洛邑”和“洛水”;也说明,“淮水”、“蔡水”、“沙水”流域出现“白龟”、“蔡龟”的根本原因,是伏羲太极八卦,即河图洛书文化传承的结果。
    上古时期的“淮水”,为环绕开封昆仑山的江、河、淮、济“四渎”之一。因此,汉代司马迁《史记·殷本纪第三》记载:“古禹、皋陶久劳于外,其有功乎民,民乃有安。东为江,北为济,西为河,南为淮,四渎已修,万民乃有居。后稷降播,农殖百谷。三公咸有功于民,故后有立”。[42]说明自开封昆仑山南流之水为“淮水”,后称“鸿沟”、“沙水”、“蔡水”等。“汝水”后称“北汝河”,也称“隐水”(一说溵水、阴水),经上蔡县西南部黄埠乡高湾村流入汝南县,再流入新“淮水”。可见,无论“上蔡”、“新蔡”,均在新旧“淮汝之间”。
    因此,我们认为,蔡仲胡受封的“蔡国”,最早也可称“上祭”、“上蔡”、或“新蔡”。蔡仲胡之后,“蔡国”向东南迁徙后仍沿用“新蔡”旧名。
    (二)蔡国建立590多年历经三次迁都。
    蔡仲胡的“蔡国”,是摄政的四伯周公旦奏请周成王同意才被封分的。据秦汉之际经学大师伏胜《尚书大传》记载:“周公摄政,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六年制礼作乐,七年致政成王。”[43]周公摄政的七年,大致为公元前 1042年至前 1035年之间。
    所以,“蔡国”分封的时间,应在周公旦摄政的中后期,即公元前 1038年至前 1035年之间;而蔡国灭亡的时间,则应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447年,蔡国侯齐为楚国惠王所并。西周时期的蔡国自蔡仲胡受封,到战国时期蔡侯齐被楚国灭亡,历任24位国君,历时590多年,至今建国约有3050多年历史。
    春秋时期,蔡国历经了公元前528年,蔡平侯复国建都“吕亭”,今河南新蔡,史称“新蔡”;公元前493年,蔡昭侯被迫迁都“州来”,今安徽凤台县,史称“九江下蔡”的历史过程。
    对此,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所疏《尚书正义·卷十七蔡仲之命》曾引西晋学者杜预云:周“武王封叔度于汝南上蔡,至平侯徙新蔡,昭侯徙居九江下蔡”。[44]对于这种观点,我们认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。(待续)

路过

鸡蛋
2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2 人)

发表评论 评论 (2 个评论)

回复 admin 2016-5-15 08:31
问候昆仑老师,周末愉快!
回复 夕雨 2016-5-17 10:30
中国历史渊源流长,这些我们是不了解的。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紫雨轩 ( 豫ICP备11013669号 )

GMT+8, 2024-4-24 18:52 , Processed in 0.041308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