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注册 登录
紫雨轩 返回首页

淇奥梦的个人空间 http://ziyuxuan.net/?15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【秋雨】中国历史上的旱涝气象灾害

热度 3已有 781 次阅读2016-5-31 11:26 |个人分类:古往今来|系统分类:历史文化| 中国历史, 气象

中国历史上的旱涝气象灾害

秋雨

  中国神话传说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,因战败而愤怒地将西方的天柱不周山撞倒,导致天空塌陷,天河之水从天而降,滚滚洪流使人间大地成为汪洋大海。女娲不忍目睹人间灾难,于是炼出五色补天石将天空漏洞堵塞,止住了从天而降的特大暴雨,人间重归平安宁静。上古口传下来的这些神话故事之中,隐含着重大的气象灾害,说明上古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水事件。

  上古神话传说的那个年代,由于青藏高原隆升,原始黄河诞生了。直到11000年至10000年前,黄河自多石峡贯通抵达河源,从此现代黄河出现,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,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,成就了中华文明,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。

  《尚书·尧典》记载:“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”说的是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,由于连天暴雨,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。滔滔洪水淹没了黄河流域的平原、丘陵和山岗,大水经年不退,大批原始先民和牲畜死亡,民族各部落陷入空前深重的气象灾难之中,从而才有了鲧和禹前赴后继的治水。

  《孟子·滕文公》中记载:“当尧之时,天下犹未平,洪水横流,泛滥于天下……禹疏九河,瀹济漯而注诸海;决汝、汉,排淮、泗而注之江……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……”大禹的治水功业千秋万代,经过大禹治水,河水进入大陆泽,然后分成九条大河奔向大海。《禹贡》里说:“导河积石,至于龙门;南至华阴;东至于砥柱;又东至于孟津;东过洛汭,至于大邳;北过降水,至于大陆;又北播为九河,同为逆河,入于海。”也就是说,古黄河依次流经禹门口的龙门、华阴、三门峡的砥柱、孟津、巩义南河渡的洛汭、浚县大伾山、大伾山东北的降水、任县东北的大陆。

  《诗经·小雅·信南山》中有“信彼南山,维禹甸之”,禹就是大禹,甸就是治理。诗中说周人在连绵起伏的终南山下,追随大禹的足迹开疆拓土,开挖原野上的沟渠,顺着沟渠规制着田地,隐含着“井田制”始于大禹后的夏代。大禹治水时期还没有“国”的概念,大禹将远古华夏版图划为九州岛岛,“岛岛”说明各块陆地均被河流、湖泊、海水包围着。

  大禹治水的年代,黄河流域的气候处于第一次温暖时期,大部分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0C左右,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0C50C属于亚热带气候,雨水丰沛,水源繁多,流量很大华北平原处于黄土高原东端,地势低洼,河水至此减速排泄不畅,形成了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荥泽和蒲田泽。东汉三国时期,关云长千里走单骑,带着两位嫂嫂自许都前往北国寻兄,为什么不从许昌直接北上,直达淇门附近的黄河渡口文石津,而非要出许昌西去洛阳,然后东来到达荥阳再北上文石津?原因就是许昌与荥阳之间隔着荥泽,那时间荥泽还没有彻底干涸,没有直接北上的道路。荥泽成为黄河的沉淀池,至汉代荥泽被淤积湮塞而消失,荥泽淤平后河水变得黄浊,大河才被改名叫做黄河。

  《国语·周语》记载了周朝大夫伯阳父的一段话:“昔伊、洛竭而夏亡,河竭而商亡。”说明3600前的夏末和3000年前的商末均发生了严重干旱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,因干旱使得巴比伦文明灭亡于3900年前,比夏代的消亡早几百年。埃及考古学家费克里·哈珊认为,4300年至4200年前,中东出现了可怕的干旱,导致古埃及文明崩溃,又比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早几百年,估计这些严重干旱与太阳活动世纪周期有关。但也有学者认为,古埃及文明因干旱消亡于1500年前。

  西周末年,维持了两千年的中国第一次温暖期走到了尽头,中国气候出现第一次寒冷期的小冰河期,因为寒冷降雨明显减少,从而发生了严重干旱。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中记载了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发生的严重干旱。公元前858年至前853年,关中地区发生连续6年的大旱灾;公元前803年至前780年,天下旱灾严重,70多年的连绵大旱灾,覆盖了接近西周末年的周宣王执政时期。

  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气候进入第二个温暖期,降水量变大。小雅·十月之交》里记载同一年发生了日食和月食,并且天降特大暴雨,“烨烨震电,不宁不令”“百川沸腾,山冢崒崩”“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”。公元前602年,也就是周定王五年,黄河流域正处在气候第二次转暖的春秋时期,大雨使得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河决。黄河自浚县淇门的宿胥口夺河而出,致使黄河改道,波涛汹涌澎湃,东行漯川古河道,至滑县东北的长寿津与漯川分流,北合漳水,至沧县东北的章武入海。

  《史记·河渠志》记载,公元132年的汉武帝元光三年春,黄河决口于顿丘,在濮阳西南的瓠子河决口,洪水东南经巨野泽,由泗水入淮河,河水泛滥16郡,长达23年。这一时期,黄河流域依然处于气候第二次温暖期,大雨致使黄河决口。汉武帝刘彻《瓠子歌二首》序文写得清楚:汉元封二年(前109),封禅巡祭山川过后的刘彻这才顾上过问长达23年的黄河水患,乃使汲仁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口。刘彻自临决河,沉白马玉璧于大河,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,皆负薪填决口。时河南省东北部及山东因烧草而柴薪少,于是砍伐淇河岸边的淇竹以为楗。堵塞大河瓠子决口之后,在大堤上建筑宣房宫,刘彻乃作《瓠子歌》,以纪念和庆祝这次治水的胜利。

  公元11年,王莽新朝三年,连天大雨使得黄河在临漳县西决口,东南冲进漯川故道,经南乐、朝城、阳谷、聊城,至禹城别漯川北行,至利津一带入海。王莽新朝的农民起义军,几乎全是因黄河水灾揭竿而起,是黄河水患要了王莽的命。

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国气候进入第二次寒冷期气候真正地冷了下来,降雨的减少,黄河水患不再频繁,但却导致了干旱。中国版图内的楼兰古国因干旱消亡于公元630年,与古埃及消亡的后一种说法时间同步,处于中国的南北朝至初唐的第二次寒冷期。

  隋唐时期,中国气候进入第三次温暖期。但却在公元785年,中国关中大旱,春耕无法进行,至八月,河流枯竭,井皆无水;公元790年,中国大旱,关中无法进行春耕,江南、福建井水和泉水枯竭,疾病横行,死者众多。这是因为温暖期只是在大唐的前200年,自唐天宝(742)至五代的200多年间,黄河流域气候已日趋寒冷,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200年的南宋时期,中国气候进入第三次寒冷期。

  大的旱涝灾害,全球几乎会同时发生。公元750年至850年,正是美洲大陆上的玛雅文明消失的年代,由于连年发生旱灾,摧毁了玛雅文明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西方学者研究发现,玛雅地区发生的旱灾有着明显的周期性,大旱灾每隔208年就发生一次,与太阳的周期性活动增强有关。公元800年,大洋彼岸的玛雅干旱达到了顶峰,连年发生旱灾,河流湖泊干涸断流,玛雅人又没有打井筑渠的技术,最终导致玛雅文明的消亡。中国学者研究发现,太阳活动世纪周期的增强期,对应着大雨洪涝时段,太阳活动世纪周期的减弱期,对应着少雨干旱时段。

  《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》分析结果:公元12301250年,公元12601280年,是两个最暖的时段,公元1060年代是最暖的10年。这也是中国气候进入的第四次温暖期。宋代的黄河水患最多,北宋初期河决不断,这与气候的变暖,雨水的增多密切相关。

  北宋景祐元年(1034)六月,黄河发生大的改道,洪水咆哮着冲决澶州(河南省浚县东,古有澶湖、澶州)商胡埽,向北直奔大名,与卫水相合后入海,这条河北宋称为北流。12年后,黄河在商胡埽下游南乐西再次决口,决口流出的洪水经朝城、馆陶、乐陵、无棣入海,北宋称此河为东流,东流不到40年便断流。庆历八年(1048),黄河在濮阳境内决口,造成河道迁徙。嘉祐五年(1060),黄河在大名决口。神宗熙宁二年(1069),北流断绝,黄河全河东注。熙宁十年(1077),黄河在河南省北部决口。元丰元年(1078),黄河再次在河南省境内决口,神宗下诏治理,河复北流。绍圣元年(1094)春,黄河由人力改道,使北流断绝,黄河东回故道。哲宗元符二年(1099),河南境内黄河决口后,恢复北流,东流复又断绝。

  公元1078年,时任彭城(徐州)太守的苏轼写有一首《河复》,记录了河复北流,由于受时代的局限,诗中忽视了黎民百姓的力量。生产力低下的北宋时期,治理黄河全是靠的人力,黄河能够复入北流,全是黎民百姓的齐心协力。

  历史上人为河决并不是蒋公的首创,南宋端平元年(1234),元军南下,在开封城北20余里处的寸金淀决河以灌金军,造成黄河由封丘南、开封东至陈留、杞县分为三股入淮,被称为黄河南下三股夺淮。三股河道威胁运河漕运,经常决堤泛滥,有时甚至十多处同时决口,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元末。元军进行统一战争时,多次采用决堤战术,使得黄河分流,造成黄淮流域大面积水患。

  元末气候处于温暖向寒冷过渡时期,至正四年(1344)夏五月,异常气候使得黄河流域20余日大雨,导致黄河暴溢,平地水深二丈许,北决白茅隄,短短一个月时间,又北决金隄。元占领中原后穷奢极欲,财政入不敷出,于是在黄河流域大肆圈地、开荒、砍伐,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,导致水土流失,河床抬高。连天大雨、黄河南下三股夺淮、生态环境惨遭破坏,天灾人祸使得黄河水患波及面甚广,遍及山东、江苏、河北等地,几乎覆盖了中原及以东地区。元顺帝也曾任贾鲁督水监治理黄河,但因忙于镇压农民起义,延误了治水时机。

  经历了元代短暂的温暖,元末中国第四次寒冷期到来,“小冰河期”覆盖了明清时代。元末的干旱大饥荒,使得反元的义军揭竿而起,淮西皇觉寺因饥荒自身难以维持,只好罢粥散僧,小沙弥朱重八举目无亲,只有四处流浪,后来参加了义军,竟然成了中国的布衣皇帝。

  公元1615年、1616年,明万历四十三、四十四年,山东省连续两年遭遇大旱,饥民吃糠粃、树皮、草束、豆萁,可大多数人最终仍难免一死,死于道旁,掷于沟壑,鸱鸟啄之,狼犬饲之,而饥民也开始活人吃死人。众多家庭纷纷卖妻鬻女,以求渡过难关。

  崇祯后期持续7年之久的全国性大旱,更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,南北各地普遍出现人吃人的惨剧。河南、山东大旱接连蝗灾,草根树皮皆尽,乃以人为粮。妇女幼孩,反接鬻于市,谓之菜人。屠者买去,如刲羊豕。

  公元1891年、1892年,清光绪十七、十八年,山西发生严重大旱,各村妇女被卖出者不计其数,被卖妇女不能带其年幼子女同去,否则人贩子会立将其子女摔死在山洞之中。其夫既将其妻卖出,仅得数串铜钱,稍迟花净,甘愿将自己填入沟壑。灾民一见官家查赈的人,便纷纷环跪求食,涕泣不已。田园荒芜,房屋倒塌,农具尽卖,妻子无存,纵有赈济也不足一两银子,一两银子仅买米二斗,吃完仍归一死。

  明清年间,除了严重的旱灾,也发生了洪涝。明洪武至嘉靖年间(13911572)黄河改道,清咸丰五年(1855)清咸丰铜瓦厢段黄河改道,民国27年(1938)郑州花园口决河改道。平均3年两决口,百年一改道。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津,北至天津、南抵江淮,泛区涉及黄淮海平原的冀、鲁、豫、皖、苏525万平方千米。

  据统计,从公元前602年起至1938年的2540年间,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,达1590多次,较大的改道有26次,大的改道有9次。依据《邓拓文集》第二卷中《中国救荒史》统计,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,旱灾共1074次,平均约每34个月便有1次;水灾共1058次,平均35个月1次。

  河南的旱灾洪涝尤为突出。据统计,1960年以来旱情共发生85 次,年均达1.8 次。豫东和豫中旱情最多,南阳盆地次之,豫南地区出现旱情次数较少。旱情季节分布是春旱出现最多,占37%,旱期较长;初夏旱出现次数居第二位,占29%;秋旱占14%。河南历史上雨涝灾害平均为21遇,以夏季雨涝为主,重雨涝5101遇,轻雨涝241遇。

  自然灾害中诸如地震、山崩、台风、海啸、火山喷发、洪水以及急性传染病等爆发性的灾害,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,而类似于旱灾这样的渐进性灾害,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。但是纵观中国历史,旱灾给中国带来的灾难,对中华文明的破坏,要远比其他灾害严重得多。近半个世纪,华北的雨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,河流中断消失,泉水干涸,各村村头的水坑不见了,村与村之间的排洪渠被填平了,不少县城的外扩不再考虑地势低洼问题。目前似乎中国又进入了第五个温暖期,如果只注意到干旱,而没有考虑降水的世纪变化,一旦雨带北上回归,问题会十分严重。

  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,黄河改道总是向河岸右侧滚动,赵匡胤兵变的陈桥驿,北宋时期位于黄河南岸,而如今却到了黄河以北。东汉三国时期,黄河还处在新乡北侧,而如今却南移到了新乡以南的郑州北侧,紧邻郑州。黄河的数次东移,使得大禹时期的兖州岛岛自黄河东岸移到了西岸,黄河占据了济河河道,远离了《禹贡》里所说的大邳、降水、大陆。

  直至清朝雍正元年1723清朝在武陟县建起了嘉应观,相当于封建时代的黄河管理委员会。进入新的时代,黄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,南水北调东、中、西三条线路与长江、淮河、黄河、海河相连,构成我国水域“四横三纵、南北调配、东西互济”的布局。南朝文学家江总曾写有一首《济黄河》,济黄河已是中华千古梦想,新时代调长江之水济黄河,这才是真正史无前例、举世鸿篇的济黄河。


路过

鸡蛋
3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3 人)

发表评论 评论 (2 个评论)

回复 夕雨 2016-5-31 15:14
气象专家呀,对气象专业知识如此精通,佩服。
回复 admin 2016-6-1 08:07
佩服。问好秋雨老师。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紫雨轩 ( 豫ICP备11013669号 )

GMT+8, 2024-4-26 22:43 , Processed in 0.032093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