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注册 登录
紫雨轩 返回首页

淇奥梦的个人空间 http://ziyuxuan.net/?15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【淇奥梦】闲聊豳、豳国和豳风

热度 2已有 587 次阅读2016-4-12 07:31 |个人分类:古往今来|系统分类:历史文化| 古代汉语, 甘肃庆阳, 农作物, 土地神, 史记

闲聊豳、豳国和豳风

秋雨

  豳,读作Bīn,古代汉语词典解释:①古地名,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笃公刘,于豳斯舘。”②指《诗经》十五国风中的豳风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为之歌豳,曰:‘美哉,荡乎!乐而不淫,其周公之东乎!’”③通“斑”,豳文。带有斑纹的衣服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被豳文,跨野马。”

  周人的始祖弃是姜原所生,传说姜原出野,见巨人迹,心忻然说,欲践之,践之而身动如孕者。居期而生子,以为不祥,弃之隘巷,马牛过者皆辟不践;徙置之林中,适会山林多人,迁之;而弃渠中冰上,飞鸟以其翼覆荐之。姜原以为神,遂收养长之。初欲弃之,因名曰弃。据说弃对农业有杰出贡献,获尊为百谷之神,成为古代奉祀之社稷之神,社神乃土地神、稷神为农作物之神。此后700年间,其后代被尧举为农师,被舜命为后稷(官职,不是人名),后稷之职禹时乃至夏朝一直被弃的后代世袭。

  至夏朝孔甲帝时,不窋放弃后稷之职,沿泾河北行,定居于戎狄之间,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庆城东南,泾河支流流经处,董志塬北端,其北为狄,其南为戎。不窋之孙公刘于夏末商初时期,在位于秦陇之间建立豳国。有人认为豳国位于今天甘肃宁县庙咀坪,有人认为位于今陕西彬县、旬邑县西南一带。认为豳国应在今陕西境内,也可以理解因为亶父毕竟后来迁都至陕西境内,当然此地也称为豳地。到亶父时才迁往周原,最后成就王业。豳国是周族由一个小部族变成问鼎中原之强邦的关键时期。古人说豳为周家立国之本,周之王业由此而始。

  公刘是周人部落首领,其祖皆为夏朝贵族,从事后稷(农耕总管)职务,世代为夏朝廷负责五谷棉麻,秋收冬藏之类农事。公刘是弃的后代,姓姬。公刘建立豳国,积聚实力,争取民心,经历公刘、庆节、皇仆、差弗、毁隃、公非、高圉、亚圉、组绀九世传位,到古公亶父。后来,西边义渠戎国等部落不断侵入豳地,周人部落人口众多,山中猎物及出产日少,土地所出不能供给人口繁衍所需,于是古公亶父派人另觅他地。

  朱熹《诗经集传》中说:“豳,国名。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,原隰之野。虞夏之际,弃为后稷,而封于邰。及夏之衰,弃稷不务。弃子不窋失其官守,而自窜于戎狄之间。不窋生鞠陶。鞠陶生公刘。能复修后稷之业,民以富实。乃相土地之宜,而立国于豳之谷焉。十世而大王徙居岐山之阳。十二世而文王始受天命。十三世而武王遂为天子。武王崩,成王立,年幼不能莅阼,周公旦以冢宰摄政。乃述后稷公刘之化,作诗一篇,以戒成王,谓之豳风。而后人又取周公所作,及凡为周公而作之诗,以附焉。豳,在今邠州三水县,邰,在今京兆府武功县。”

  豳同邠,从邑从分,周族部落首领公刘所建的豳国,成了周王朝的稳固后防。秦朝时,在豳地设置漆县,东汉时设置新平郡,北魏时改为白土县,西魏时设置豳州,唐开元年间改称邠州。民国初年,撤销邠州的建制,在原州治所在地设立邠县。因邠字属生僻字,在中国文字学上邠与彬又是相通的,1964年文字改革时,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彬县。

  按照朱熹的说法,古公亶父是后稷的十三世孙,姬昌是古公亶父的孙子,姬发是姬昌的儿子,如此说来自后稷到姬发是十六代人。后稷生活于夏代初期,夏初至周初约一千多年,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岐只传承了十六代人,平均六七十年一代,这明显是在造假骗人。

  传说后稷生儿名不窋,不窋生儿名鞠陶,鞠陶生儿名公刘,西岐的政权传递是后稷传位给了台玺,台玺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叔均,叔均传给了后稷的儿子不窋,不窋之后子孙相传。姬氏自后稷居邰,公刘居豳,太王邑岐,而姬昌则迁于丰,至姬发即位,由丰迁都镐京。按照《诗经》里周人喜欢自我标榜的习性,周人的每一位祖宗都会有数篇赞美诗,算起来应该至少有千篇以上。但《诗经》中只有:《生民》,说的是后稷;公刘》,说的是公刘;《绵》,说的是古公亶父。

  有人认为,《生民》公刘》《绵》构成了西岐周人传说自己历史的一个系列。如果算是一个系列的话,其中缺失的周人先祖也太多了。《雅》《颂》里有关后稷、公刘、亶父、季历、姬昌、姬发、姬诵的诗歌均是赞美,尤其是对姬昌的赞美连篇累牍,多是一些强加于人的空洞说教,大有造假历史的嫌疑。尤其是鲁国大夫奚斯的《閟宫》,歌颂后稷的同时,歪曲了华夏远古农业文明的人文历史,甚至用后稷的农作盖过了炎、蚩尤、黄传承下来的华夏农业文明。所谓《生民》公刘》《绵》构成了周人传说自己历史的这一系列,无非是在告诉天下,周人能鸠占鹊巢完全是上天的旨意,全天下都要无条件服从周人的统治,谁要是不知天高地厚起来反抗,其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!可惜《诗经》中歌颂周人历代祖宗的诗歌只留下了后稷、公刘几人,估计诗经三千的时候每个人物均有。也许在圣人编纂时被统统删掉了,因而眼下的《诗经》中的《雅》《周颂》出现了很大的漏洞,显得歌颂周人历代祖宗的诗歌很不连续

  《诗经》中的《豳风》有7首,分别是:

  1.《七月》,这是一首周代豳地物候农事歌。朱熹认为这是周公姬旦的作品,说是姬诵不知耕者之苦,周公姬旦辅佐朝政,故作歌讽诵以教之假如这首诗歌真的是周公姬旦的作品,周公当是第一个科普作家。

  周代的物候农事歌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,有两点表现:一是每个月都有较系统的物候描写,而且所选作指标的动物、植物又是最有代表性和最容易观测的;二是对物候观测准确、深入,对一些物候现象还进行了跟踪描述,如对蟋蟀,从七月观察到十月。周代的自然物候农事历,各地可能已有交流和互相学习、借鉴,并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改进与发展。这是民间测天的特点,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采诗制度也能造成这种交流。

  什么季节天上会出现什么星星,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,地上会出现什么物候,应该做什么活计,编成歌来唱,既便于使用,又便于记忆。这样的事情,在有文字之前就可能发生。周代豳地这样做了,其他地方的人们也可能是这样做的,边远地区的一些落后民族也是这样做的。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“四季生产调”,“十二月生产调”一类东西没有保存下来,就不相信它的存在。

  2.《鸱鸮》,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周公姬旦。当年姬发病重之时,周公姬旦曾设三坛向太王、季历、姬昌三位祖先祈祷,要求以自己的身体代姬发受病,代姬发去死,并进行了占卜,结果三位先王是允许了的,但姬发最终还是在发动牧野暴乱的第二年就死掉了。有人借着姬发死去这件事,对周公姬旦造谣,说他有心篡姬诵之位,这使得周公姬旦很为难,只好避居洛东。避居期间,周公姬旦写了这首诗歌,并把这首诗歌送给了姬诵。

  据《尚书·金滕》记载,年幼的姬诵读了这首待,本想责备周公姬旦但又未敢,看来这位姬诵的叔叔还是有权威的。是年秋天庄稼长得好极了,但尚未收获,天空电闪雷鸣,狂风大作,大树被拔起,禾稼全都被吹倒。人们心中惊恐,姬诵和臣僚们打开《金滕》之书查看,才知道周公姬旦愿以身代姬发去死。姬诵问身边的人是否真实,负责记录的官员回答:“这是真的,周公下了命令不让我们说。”姬诵捧看书哭了,他说:“周公那样忠于王家,只怪我年幼无知。今天,上帝动了天威来表彰周公的德行,只是我小子犯了新的过失,我用国家大礼迎周公也应该。”于是,姬诵出郊祭天,迎回了周公姬旦。

  3.《东山》,东征徭役归来之歌。周公东征指的是平定“三监之乱”,故这首诗歌与卫地有关。

  4.《破斧》,周公姬旦平定“三监之乱”所发动的东征之战,起自镐京,但主战场却是在卫地进行。所以,这首诗歌是豳地民谣,但却与卫地联系密切。周公姬旦亲率大军在卫地平定“三监之乱”后,令康叔姬封迁徙至淇水岸边朝歌建立卫国,三监之地统归卫国管辖。康叔姬封赴任时年龄尚小,周公姬旦怕康叔姬封担当不起治理商朝遗民的重任,特地在淇河岸边召集群臣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,并精心制作了《康诰》《酒诰》和《梓材》三篇文告,作为康叔姬封治理卫国的法则。

  5.《伐柯》,周公姬旦遭难居洛东之时,当地人平日欲见周公很不容易,于是作此诗。今人认为是一首青年男子渴求媒人牵线搭桥的诗歌。

  6.《九罭》,周公姬旦遭难居洛东欲归之时,当地人挽留之诗。

  7.《狼跋》,朱熹认为是周公虽遭流言之变,却能安然处之,不失其常,故诗人美之。有人认为是讽刺公孙丑态之诗,有人认为是赞美周公之诗。这应该是一首讽刺豳公孙子的幽默诗歌,以老狼之态比豳公孙子之富态,惹人发笑,令人遐想。


路过

鸡蛋
2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2 人)

发表评论 评论 (1 个评论)

回复 夕雨 2016-4-13 08:50
 豳,读作Bīn,呵,这个字第一次看到。学识浅溥,真的不好意思。认真拜读,学习。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紫雨轩 ( 豫ICP备11013669号 )

GMT+8, 2024-4-28 07:30 , Processed in 0.03198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